评论首页 > 大师作品评论 > 中国人是否该臭捧荷赛的评论页面

中国人是否该臭捧荷赛

“荷赛”——一个在中国摄影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大小摄影师都趋之若鹜的比赛,一个被中国人误读为得奖即有“国际水准”的符号。“荷赛”和中国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为何如此热捧“荷赛”?请看下文分析。 “荷赛”这个西方新闻摄影世界的产儿,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中国人就已涉...查看全文>>

网友评论

(跟贴27条 有20人参加)
最新评论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荷赛应该让那些拍“黑心矿”,“公瓦安事件”等的作品获奖……

    0回复 2009-08-20 17:28:28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任何比赛都不是正常人干的正常事。老老实实拍点有意义的照片少参加什么比赛。

    0回复 2009-08-20 10:48:32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应该说,中国人的确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由于数千年传统文化,遇事时利害得失考量得全面、深远,通常在平衡与取舍上都会作出最佳选择,永远懂得最重要、决定意义的是什么。但是,外国汉学家也许深谙这些,于是世界大赛就有了博弈味道,这好比参与奥运的情形。不过类似体育选手,荷赛给摄影者提供了智胜机会,估计千方百计琢磨如何拍到获奖几率更高的作品,肯定大有人在!

    0回复 2009-08-20 04:43:17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jeepman2009背景材料链接及时,可以更全面、客观的讨论下去了。真可谓荷赛热呵,国内参赛者云集。其中,对荷赛并非世界上惟一评价标准的观点很客观,毕竟影赛与体育竞技不同,但出自获奖者感言则使人印象深刻。比获奖本身更能够展示摄影师聪明的,我觉得是他们的心态。 激动之后的平静、坦言作品仍有诸多缺陷、认为荷赛不是唯一标准......这些获奖者的感言,应该更加令人欣喜--一个聪明人知道,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千万别把现在当作将来;也不会把一次得失看作全部命运。这段话十分客观、深刻、聪明!

    0回复 2009-08-20 03:46:30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中国人的荷赛――在意中的争议 中国人的荷赛――一半是在意一半是争议 5月3日,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哥”之称的“荷赛”在阿姆斯特丹盛大颁奖,如同过去的2008奥运会一样,中国“派出”了最庞大的参赛队伍,获得了最好的历史成绩:490人参赛6人获三金两铜。当赵青、傅拥军等中国摄影记者意气风发地登台领奖接受全球同行掌声之际,有人开始“总结”:这是一届中国人大获全胜的荷赛,也有人开始“感叹”:荷赛的水准大不如前,更有网友“叫板”:获奖作品其实一般自己也能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荷赛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有着复杂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我们在争议的同时内心又很在意! 争议一 中国获奖沾了题材光 荷赛创办于1955年,作为全世界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在摄影界拥有巨大影响力。中国人第一次在荷赛实现零的突破是在1988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杨尚昆之子)在31届荷赛中以组照《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当年新闻人物三等奖。今年2月13日,第52届荷赛评选结果公布:6名中国摄影记者获得3金2银1铜的佳绩,创下历史记录。其中半数获奖作品以奥运和地震作为主:新华社记者吴晓凌的特写《血染赛场》,获得了体育专题类单幅金奖;中国青年报赵青以《电视上的奥运会》体育专题类组照金奖,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以《走出北川》获得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 有摄影评论家认为,中国摄影记者能够在荷赛大丰收,很大程度上沾了题材的便宜,“无论是北京奥运还是四川地震,都是发生在中国的却又影响全世界的大事件,这两个题材作品获奖丝毫不意外,毕竟评委希望看到中国人自己的记录视角。” 不过,纵观以往荷赛中国获奖作品,不是传统文化就是负面形象,与奥运和地震相比,中国摄影师能够在大事件的同题竞争中拿出好作品实属难得。有评论家认为“这次大面积获奖表明中国摄影师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以往获奖不多是够不着那些世界大事件”。 争议二 获奖片子看似不难拍 如果说地震题材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突发,那么奥运这一传统项目就是再常规不过了。出人意料的是获奖作品中的主体都默默无闻, 《血染赛场》记录的是溅在赛场的一滴血,《电视上的奥运会》则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大街小巷里的播放奥运比赛的电视机。如果说前者还需要高速连拍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作为基础的话,后者根本不需要,它简单的让人觉得谁都可以抓个卡片机就能拍出来。结果一出来,很多网友留言:“这有什么呀,拍电视谁不会呀!” 对争议,作者赵青并不回避,他认为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普通人都可以借助高性能相机拍出没有瑕疵的图片,但任何好作品的背后都是拍摄者的思想在起主导作用。“我这组片子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随手一拍就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构思过程,11张照片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从几百张照片里精心挑选出来的。”赵青认为这组照片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中国以往传统的表达方式,更有味道。 曾经两次担任荷赛评委的黄文评价说,“赵青用的是一种旁观角度,非常冷静地站在一个他者立场上看这个世界。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拍得如此宁静,说明他的心很静,与事件之间保持了一种距离。是站在奥运的边上看它 。” 同样的质疑还发生在《西湖一颗树》上,《都市快报》的傅拥军一年四季记录西湖旁边的一棵树,作品获奖后那棵树几乎成了旅游景点,也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模仿其手法拍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对此不以为然:“每次大赛后第二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获奖作品的高仿,让那些评委最反感,上来就先淘汰它,高性能相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模仿,但最重要的还是相机主人的思想和视角。” 他认为,难拍不难拍不能光从技术手段看,摄影最忌讳模仿。 争议三:大腕缺席年轻黑马得奖 翻开中国人的荷赛获奖名单,你会惊讶地发现没有王文澜、贺延光等中国摄影大腕级人物,哪怕是三等奖他们也从未染指。倒是可以发现像卢广这样的没有单位的自由摄影师,以及很多地方城市都市报的摄影记者,在获奖前他们在摄影圈默默无闻,以纯黑马的身份登上了荷赛领奖台。有些人甚至在获奖后自己都说“出乎意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津今晚报的年轻摄影记者祁小龙, 从2000年到2007年,祁小龙几乎每年都投送作品参加“荷赛”,谈及参加“荷赛”的感受,他觉得荷赛的评判标准还是有与其他评选活动有所不同:“一些作品往往出人意料地获奖,这不仅因为‘荷赛’有自己独特的评判标准,还显示出‘荷赛’注重个性张扬,注重摄影师个人风格和对每个摄影师特点的尊重。” 与地一次获奖的《针灸减肥》一样,《天津茶馆评书》同样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特点。祁小龙说:“我没有刻意拿中国符号化的作品迎合评委,但由此可见评委对于中国的关注。”但对于祁小龙的获奖,人们难免还是会和早期张艺谋的路子联系起来。 同为黑马的赵青,认为年轻摄影记者获奖不是偶然,他说:“网络时代的摄影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要有拍摄者的评价,读者需要作者个性化的解读而不再是单纯的告知和传递,优秀的摄影作品要带着一种情绪,中国摄影师和西方同行一样都需要找到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摄影要更多地与当地艺术结合,跨界发展。” 说这些话时,他们大都回避在单位摄影部的办公室进行,担心刺激了老同志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更怕人家说“得了荷赛就得瑟,就翘尾巴”。在前辈面前,获奖的黑马不敢造次,依然保持低调。这样的情形让人不禁又一次 想起第五代电影导演当年崛起的谨慎。 争议四:荷赛获奖分房子提干 获奖意味着什么?当年的中国电影导演就是靠金棕榈、金狮改变命运轨迹的,那么荷赛获奖意味着什么?据圈内人说,中新社王瑶获奖后单位曾经优先为其分配了住房。民间纪实摄影师卢广以《艾滋病村》获得荷赛奖项后在摄影圈地位大涨。得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单位可以奖励升迁,在商场可以讲座代言。 如今,荷赛获奖者没有当年直接获益那么大,就本届获奖者而言,中青报的赵青得到单位两千元奖励,其获奖消息在一版刊发,获奖作品没有发表。地方都市报则更愿意以自己记者获奖展开宣传,大都以整版的篇幅刊登获奖作品,这些曾经因为没有新闻性未能发表的照片得以重生,报社对记者的奖励也都在几千元左右。当然,摄影师更看重的是名气。像傅拥军这样在地方都市报供职的摄影记者,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来自报社,大部分要靠向图片网站卖照片或者其他商业拍摄挣钱,而活多活少、身价多少自然和摄影记者的名气挂钩。 争议五 是荷赛弱了还是中国强了? 为什么以前中国人很少得奖,为什么现在一下就是六个,还有金奖――是荷赛变弱了还是中国更强了。对于“荷赛”,国内摄影界的心态从顶礼膜拜到平和对待,从“看不懂”到“看淡”,应该说更加健康科学了。一位圈内人评价,“10年前得了荷赛就像许海峰一样厉害,现在虽然还是块奥运金牌,分量却不一样了。”尽管如此,每年的“荷赛”之所以仍能够有足够的话题,这是因为国人在逐步理性起来的同时依然特别在意。 著名图片编辑,荷赛获奖者李楠认为,荷赛变聪明了。她评价说,比获奖本身更能够展示摄影师聪明的,我觉得是他们的心态。 激动之后的平静、坦言作品仍有诸多缺陷、认为荷赛不是唯一标准......这些获奖者的感言,应该更加令人欣喜--一个聪明人知道,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千万别把现在当作将来;也不会把一次得失看作全部命运。有了这样的心态和眼界,中国摄影师毫无疑问会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以自身的优秀证明其实力。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认为,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影像界一直存在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现象,同样是一件作品在国内无人喝彩甚至无人理睬,结果等它得了国外某某奖项后就不得了呀,就会叫好声一片。 “其实荷赛不是圣经,摄影是一个综合艺术,标准不同有不同的结果”。一位获奖者如是说。 曾经两次担任荷赛评委的黄文总结道, 新闻摄影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还在走上升的道路上,还在往走向经典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中国摄影师是追求并欣赏经典的,对传统主流价值观强调得比较充分。华赛评委、特别是中国评委对有实验意义的摄影作品,总体上讲认同度不高。这和影像价值观念不同有关。比如在荷赛获奖的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在华赛上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我不认为这其中存在孰优孰劣,因为各种比赛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中国足球进了一次世界杯不代表能回回走出亚洲,中国电影得了奥斯卡也不代表国产影片能流行世界――荷赛也只是荷赛。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鹏 资料链接: 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国际上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大赛始于1955年,由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大赛评选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娱乐、自然共10类,每类分单幅和组照两项,每项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大赛最高奖是在所有参赛作品中评出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一幅。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者历来多为西方摄影师,不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参赛者迅速增多,中国摄影工作者也曾多次在这一赛事中折桂。本届比赛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余位摄影师选送的9.6万幅作品参加,参赛人数和作品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参赛者达490人,也为历届之最。

    0回复 2009-08-20 00:59:22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如果此附件中有图片,将无法显示。 下载原始附件 中国人的荷赛――在意中的争议 中国人的荷赛――一半是在意一半是争议 5月3日,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哥”之称的“荷赛”在阿姆斯特丹盛大颁奖,如同过去的2008奥运会一样,中国“派出”了最庞大的参赛队伍,获得了最好的历史成绩:490人参赛6人获三金两铜。当赵青、傅拥军等中国摄影记者意气风发地登台领奖接受全球同行掌声之际,有人开始“总结”:这是一届中国人大获全胜的荷赛,也有人开始“感叹”:荷赛的水准大不如前,更有网友“叫板”:获奖作品其实一般自己也能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荷赛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有着复杂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我们在争议的同时内心又很在意! 争议一 中国获奖沾了题材光 荷赛创办于1955年,作为全世界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在摄影界拥有巨大影响力。中国人第一次在荷赛实现零的突破是在1988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杨尚昆之子)在31届荷赛中以组照《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当年新闻人物三等奖。今年2月13日,第52届荷赛评选结果公布:6名中国摄影记者获得3金2银1铜的佳绩,创下历史记录。其中半数获奖作品以奥运和地震作为主:新华社记者吴晓凌的特写《血染赛场》,获得了体育专题类单幅金奖;中国青年报赵青以《电视上的奥运会》体育专题类组照金奖,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以《走出北川》获得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 有摄影评论家认为,中国摄影记者能够在荷赛大丰收,很大程度上沾了题材的便宜,“无论是北京奥运还是四川地震,都是发生在中国的却又影响全世界的大事件,这两个题材作品获奖丝毫不意外,毕竟评委希望看到中国人自己的记录视角。” 不过,纵观以往荷赛中国获奖作品,不是传统文化就是负面形象,与奥运和地震相比,中国摄影师能够在大事件的同题竞争中拿出好作品实属难得。有评论家认为“这次大面积获奖表明中国摄影师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以往获奖不多是够不着那些世界大事件”。 争议二 获奖片子看似不难拍 如果说地震题材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突发,那么奥运这一传统项目就是再常规不过了。出人意料的是获奖作品中的主体都默默无闻, 《血染赛场》记录的是溅在赛场的一滴血,《电视上的奥运会》则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大街小巷里的播放奥运比赛的电视机。如果说前者还需要高速连拍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作为基础的话,后者根本不需要,它简单的让人觉得谁都可以抓个卡片机就能拍出来。结果一出来,很多网友留言:“这有什么呀,拍电视谁不会呀!” 对争议,作者赵青并不回避,他认为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普通人都可以借助高性能相机拍出没有瑕疵的图片,但任何好作品的背后都是拍摄者的思想在起主导作用。“我这组片子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随手一拍就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构思过程,11张照片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从几百张照片里精心挑选出来的。”赵青认为这组照片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中国以往传统的表达方式,更有味道。 曾经两次担任荷赛评委的黄文评价说,“赵青用的是一种旁观角度,非常冷静地站在一个他者立场上看这个世界。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拍得如此宁静,说明他的心很静,与事件之间保持了一种距离。是站在奥运的边上看它 。” 同样的质疑还发生在《西湖一颗树》上,《都市快报》的傅拥军一年四季记录西湖旁边的一棵树,作品获奖后那棵树几乎成了旅游景点,也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模仿其手法拍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对此不以为然:“每次大赛后第二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获奖作品的高仿,让那些评委最反感,上来就先淘汰它,高性能相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模仿,但最重要的还是相机主人的思想和视角。” 他认为,难拍不难拍不能光从技术手段看,摄影最忌讳模仿。 争议三:大腕缺席年轻黑马得奖 翻开中国人的荷赛获奖名单,你会惊讶地发现没有王文澜、贺延光等中国摄影大腕级人物,哪怕是三等奖他们也从未染指。倒是可以发现像卢广这样的没有单位的自由摄影师,以及很多地方城市都市报的摄影记者,在获奖前他们在摄影圈默默无闻,以纯黑马的身份登上了荷赛领奖台。有些人甚至在获奖后自己都说“出乎意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津今晚报的年轻摄影记者祁小龙, 从2000年到2007年,祁小龙几乎每年都投送作品参加“荷赛”,谈及参加“荷赛”的感受,他觉得荷赛的评判标准还是有与其他评选活动有所不同:“一些作品往往出人意料地获奖,这不仅因为‘荷赛’有自己独特的评判标准,还显示出‘荷赛’注重个性张扬,注重摄影师个人风格和对每个摄影师特点的尊重。” 与地一次获奖的《针灸减肥》一样,《天津茶馆评书》同样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特点。祁小龙说:“我没有刻意拿中国符号化的作品迎合评委,但由此可见评委对于中国的关注。”但对于祁小龙的获奖,人们难免还是会和早期张艺谋的路子联系起来。 同为黑马的赵青,认为年轻摄影记者获奖不是偶然,他说:“网络时代的摄影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要有拍摄者的评价,读者需要作者个性化的解读而不再是单纯的告知和传递,优秀的摄影作品要带着一种情绪,中国摄影师和西方同行一样都需要找到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摄影要更多地与当地艺术结合,跨界发展。” 说这些话时,他们大都回避在单位摄影部的办公室进行,担心刺激了老同志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更怕人家说“得了荷赛就得瑟,就翘尾巴”。在前辈面前,获奖的黑马不敢造次,依然保持低调。这样的情形让人不禁又一次 想起第五代电影导演当年崛起的谨慎。 争议四:荷赛获奖分房子提干 获奖意味着什么?当年的中国电影导演就是靠金棕榈、金狮改变命运轨迹的,那么荷赛获奖意味着什么?据圈内人说,中新社王瑶获奖后单位曾经优先为其分配了住房。民间纪实摄影师卢广以《艾滋病村》获得荷赛奖项后在摄影圈地位大涨。得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单位可以奖励升迁,在商场可以讲座代言。 如今,荷赛获奖者没有当年直接获益那么大,就本届获奖者而言,中青报的赵青得到单位两千元奖励,其获奖消息在一版刊发,获奖作品没有发表。地方都市报则更愿意以自己记者获奖展开宣传,大都以整版的篇幅刊登获奖作品,这些曾经因为没有新闻性未能发表的照片得以重生,报社对记者的奖励也都在几千元左右。当然,摄影师更看重的是名气。像傅拥军这样在地方都市报供职的摄影记者,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但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来自报社,大部分要靠向图片网站卖照片或者其他商业拍摄挣钱,而活多活少、身价多少自然和摄影记者的名气挂钩。 争议五 是荷赛弱了还是中国强了? 为什么以前中国人很少得奖,为什么现在一下就是六个,还有金奖――是荷赛变弱了还是中国更强了。对于“荷赛”,国内摄影界的心态从顶礼膜拜到平和对待,从“看不懂”到“看淡”,应该说更加健康科学了。一位圈内人评价,“10年前得了荷赛就像许海峰一样厉害,现在虽然还是块奥运金牌,分量却不一样了。”尽管如此,每年的“荷赛”之所以仍能够有足够的话题,这是因为国人在逐步理性起来的同时依然特别在意。 著名图片编辑,荷赛获奖者李楠认为,荷赛变聪明了。她评价说,比获奖本身更能够展示摄影师聪明的,我觉得是他们的心态。 激动之后的平静、坦言作品仍有诸多缺陷、认为荷赛不是唯一标准......这些获奖者的感言,应该更加令人欣喜--一个聪明人知道,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千万别把现在当作将来;也不会把一次得失看作全部命运。有了这样的心态和眼界,中国摄影师毫无疑问会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以自身的优秀证明其实力。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认为,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影像界一直存在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现象,同样是一件作品在国内无人喝彩甚至无人理睬,结果等它得了国外某某奖项后就不得了呀,就会叫好声一片。 “其实荷赛不是圣经,摄影是一个综合艺术,标准不同有不同的结果”。一位获奖者如是说。 曾经两次担任荷赛评委的黄文总结道, 新闻摄影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还在走上升的道路上,还在往走向经典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中国摄影师是追求并欣赏经典的,对传统主流价值观强调得比较充分。华赛评委、特别是中国评委对有实验意义的摄影作品,总体上讲认同度不高。这和影像价值观念不同有关。比如在荷赛获奖的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在华赛上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我不认为这其中存在孰优孰劣,因为各种比赛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中国足球进了一次世界杯不代表能回回走出亚洲,中国电影得了奥斯卡也不代表国产影片能流行世界――荷赛也只是荷赛。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鹏 资料链接: 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国际上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大赛始于1955年,由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大赛评选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娱乐、自然共10类,每类分单幅和组照两项,每项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大赛最高奖是在所有参赛作品中评出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一幅。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者历来多为西方摄影师,不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参赛者迅速增多,中国摄影工作者也曾多次在这一赛事中折桂。本届比赛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余位摄影师选送的9.6万幅作品参加,参赛人数和作品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参赛者达490人,也为历届之最。

    0回复 2009-08-20 00:58:54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荷赛没啥不好的

    0回复 2009-08-20 00:40:50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无论如何,得到国际性的奖项终归是对自己的肯定

    0回复 2009-08-19 22:43:53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特意注册一个ID,因为在这篇文章里问道了浓浓的酸味

    0回复 2009-08-19 21:59:31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存在即有理,一点拙见

    0回复 2009-08-19 20:35:54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谁乐意去谁管的了啊,你说不捧就不捧了啊?我这种从来不参赛的人看了文章都想抨你几句,这个什么赛没给你赞助资金你急得啊?出来质疑

    0回复 2009-08-19 19:42:17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中国的学者,有很多,世界级的摄影师却没几个,,悲哀啊,,看不懂别人的,就说不好,这是啥道理,摄影这个东西毕竟是西方发明的,西方肯定有优势的,,多学学别人的呀!

    0回复 2009-08-19 18:22:52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摄影师参加的不是荷赛,是寂寞~

    0回复 2009-08-19 18:21:41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作者是有识之士,但和编发者一样,只是发表方式采取了国内的文风惯用法。文风和心态不佳、浮燥,甚至于正式的学术文化领地亦如此,其中不乏夜郎自大或酸葡萄心理人士。承认学习先进并发现不足,迎头赶上,用事实说话,才有真正意义的进步。拿不出成就来,靠牛语、抨击、贬低乃至骂街之类毫无益处。

    0回复 2009-08-19 17:32:53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现在有部分人给老外舔屁股习惯了,让他们去拿把,有种都滚到外国去,让你们的洋人爹妈养你们。下贱人。

    0回复 2009-08-19 16:40:50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sb奖项,不予理睬

    0回复 2009-08-19 16:38:20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作者太酸了,摘不到葡萄说酸

    0回复 2009-08-19 14:35:13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荷赛和奥斯卡有什么区别!?得奖和不得奖有什么区别?!认可和形式上的认可有什么区别!?做自己该做的,看淡一些!看淡一些!

    0回复 2009-08-19 14:14:55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同意楼上几位大侠的观点,作者还是深造几年再去评论“荷赛”吧。

    0回复 2009-08-19 14:04:00发表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同意楼上几位大侠的观点,作者还是深造几年再去评论“荷赛”吧。

    0回复 2009-08-19 14:03:59发表

登录 | 注册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您还可以输入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