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首页 > 大师作品评论 > 对话黎静:将阿尔勒的气氛带到北京的评论页面

对话黎静:将阿尔勒的气氛带到北京

黎静(Bérénice Angremy),地道的中国名字,却是个土生土长的法国女人。父亲长期在北京工作,哥哥出生在香港,家庭的中国因素使黎静从小对东方艺术拥有浓厚的兴趣。黎静大学期间在卢浮宫美术学院主修中国国画,2002年,她来到北京从事当代艺术研究。2004年,她与合作伙伴黄锐共同策划了大山子当代...查看全文>>

网友评论

(跟贴1条 有1人参加)
最新评论
  •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科学日益抽象,艺术则愈加神秘,变得像是玄学,以令外界难以解读为能事(凡出之人的物品总可以破解,也不排除有大量翻版之虞)。无论怎样,艺术作品给人以艺术家对于现实的某些看法、态度及表达方式等印象,甚至于作品的潜影有待历史未来显现。这就是艺术。不仅如此,现代艺术似乎存在有专门的术语、语法且语义往往很微弱或微妙,只有圈内的人可以读懂(这个也许成为特定标识)。由于这一表达特点所决定,结合艺术家与社会若即若离的边缘状态,似可得出艺术家具有一种内向型倾向,即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个体在群体内被接纳与否和地位如何,并不在意作品的社会影响如何。艺术家不仅满足于内部的喃喃自语和低吟,陶醉于自我欣赏之中,而且有着隐于市的嗜好,加上某些行头标志,颇有现代江湖秘宗、自成一派的群体色彩。当然,市场化与多元化的确给予艺术家以独立生存的空间,化缘和收藏的互动使得艺术家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最后,寄望艺术家们适度增加话语权,加强语义度,避免魔术师心态(不敢解密),从而使艺术融入大众和社会,发挥艺术对于推动社会运行的使命!

    0回复 2010-04-23 02:06:16发表

登录 | 注册

蜂鸟网友

蜂鸟网友

您还可以输入500字